爱情的灵魂是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0.05.25

古往今来,许多文化学者、科学家,还有哲学家、心理学家、人类学家,以及社会学家们,都迭声阐述着“爱”的定义,然而,“爱的注解”始终熙攘而杂芜。

我们的个人辞典里,“爱”这个语汇,想来也赫然位列扉页。我们追寻、体验、守望,受伤又疗愈。

总有人感慨,爱到深处是伤心,心碎不敢再爱,这似是毋庸讳言的爱之魔咒。

爱是什么

那么,爱到底是什么?一个约定俗成的释意是:爱是付出情感,并期待得到回流,是双向的付出与收获。

人们普遍认为,爱是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,也就是说,一个人主动以自己所能,无条件地尊重、支持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。

它包括思想意识、精神体验,还有行为状态、物质需求等等。 那么,爱的基础是什么?是尊重。爱的本质,是无条件地给予,而非索取和获得。

因此,爱,应该是某种“纯正的正义”。所以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。纯粹的爱发自真心,因此纯洁而真挚。 而这种感觉持续延展的整个历程,就是爱的过程。它存续于人际、人与动物,甚至人与事物之间。

有一部叫做《忠犬八公》的电影,就是讲人和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,这种纯粹和真挚的情感是动人的,它与我们心中纯粹的爱产生共鸣。 人跟物品之间也有纯粹之爱。比如,你喜欢的甚至钟爱的器物,从小伴你成长的物品,都与你产生“爱的同频共振”,或丝缕悱恻,或磅礴激荡。 也有学者将“爱的词义”升华到生命的高度。《舟船的起源》一书中,就对文化与爱等重要的词汇做过独特的解释:我是这个世界的灵魂,因为爱,我们才会觉得美好,生命才有了智慧、期待和求索。

它属于整个生命系统,爱是一种生命的现象。 爱出自心灵,出于本然。爱这种感受,是生命最美、最自然、最渴望的情愫和状态。它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(或事物)的珍重、眷顾和牵挂;它也是对世界的怜惜和悲悯。 大家常常能听到一句话:爱到极致是奇迹。也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,对世界爱得纯粹,就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,比如古代的文学家、史学家,从文人墨客到羁旅征人。

这种爱是有力量的。而这种力量,能够由自身延展到周围的环境,到社会、人类,乃至星球宇宙,产生一种巨大的共鸣。当我们处于纯粹的爱的状态,心中自有光辉与力量。

爱情的灵魂

而说到爱,一个自然关联词就是爱情。少有人对“爱情”一词感到陌生。在这一刻,仍有无数人为爱情所伤,也有很多人正沉浸在爱情之中。

爱情,简单的理解就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喜爱,所产生的一种情愫。它囊括情感,愿望、欲望,还有伦理关系、承诺关系等等。

至此,一般性定义呼之欲出,爱情是指两个人之间相爱的感情、情义。当然,也有单恋与暗恋,但仍是有“对象性”的,因此始终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。

在传统的解释中,爱情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强烈依赖、亲近、向往,它趋近无私,甚至“无所不尽其心”。

在维度上,爱情通常是情与欲的对照,它由情爱和性爱两部分组成的,情爱是爱情的灵魂,是根本与核心;性爱呢,则是某种附加属性,也许并非必要,却最易让人智昏迷失。


当我们论及爱情,我们到底倾向于“爱”,抑或偏重于“情”?我们说,作为人和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、亲近和向往的爱情,应该是无私的。



但另一则广为人知的“公理”却说,爱情是自私的,也就是说,双方的强烈依恋,会萌生互相控制的情愫。

也有人认为,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。而“爱的网罗”,有亲密、情欲、承诺、依恋,而持续的、稳定的关系衍生“爱的信心”,例如互诉衷肠、分享隐秘内心世界等等。

爱情中的“控制”正是基于此,例如,依恋与承诺,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持守当初的承诺。

最常见的故事是,我18岁嫁给你,你当初承诺要永远对我好,就要持守誓言。然而我们却忘了,随着时间的改变,当环境、时空、双方成长速度改变,誓言也许早已褪色。

忽略自己是否进步,无视对方是否进步,才会拽住“当年的承诺”。这样的爱情,就会成为一种控制,甚至成为一种伤害。

想想那些深触内心的句子,“当初我不顾一切嫁给你”、“我当初不顾家里的反对娶了你”,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。

我们觉得承诺没有达成,让我们心存怨念、愤愤不平。

如果我们尽数倾诉、疏导那些涌动的、流溢的、阻塞的情绪,心里便腾出了清朗的空间。这时,我们便可以再回过头来探讨作为人性组成部分的“爱情”。

狭义的爱情,是情侣之间控制、承诺、依赖、要求,如果没有成长,便导致互相纠扯、牵扯,而不是互相滋养。而广义上的爱情,我们大可以理解为爱的感情,涵纳亲情与友情。

有时候,我们不能够很好地面对情感的平衡,未免在爱情、亲情、友情多方拉扯中失衡。比如,娶了一个人,就等于娶了她的整个家庭;嫁了一个人,就等于嫁入某个家族关系等等

狭义上的“两个人的爱情”,在广义上成为两个家庭、两种家族能量的融合。在“爱的能量场”中,如果不将“爱”(而是“情”)作为主要能量,爱情与亲密关系就会失衡。


用爱不用情

那么,到底什么才是“情”?

情,《说文解字》中说,是“人之阴气有欲者”,用董仲舒的话来说,“情者,人之欲也,人欲之谓情,情情非制度不节。”

《礼记》有云:“何谓人情,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七者,不学而能。”

《左传》曰:“民有好、恶、喜、怒、哀、乐,生于六气。”

《孝经援神契》则说:“性生于阳,以理执,情生于阴以系念。从心,青声。”也就是说,情,是人之阴气有欲者。

从能量场中来体会,爱,阳光般积极向上,有正向力量;情,月光般绵柔,诗情画意。

而爱和情的比例如何协调?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多用爱,少用情。情只是调料,爱才是主食。

人们常常习惯于用情,而鲜少用到爱。因而人际关系当中,阴气甚重,也就是某种下坠的力量。

用家庭教育来举例,孩子放学回家了,抱怨作业繁多。

父亲会说:“老师留的作业又不是单独给你自己的,大家都能写完,你也一定能写完。只要全力以赴,想必很快就完成了。赶快去做吧!”

这样一来,孩子想必备受鼓舞,暗自筹划要一鼓作气、立即行动。

这时妈妈在旁边心疼道:“现在这些功课也不顾学生的作息时间,作业这么多,孩子们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了,真是太累了。孩子赶紧去写吧。”

暂且不论对错,先谈感受。

爸爸言罢,孩子可能觉得,的确应该赶快去写作业;但妈妈的话,不免让孩子泄劲,看似同情与理解,实则让人自怜乏力。就这一场景而言,前者是爱,后者则是情。

由此推演,妈妈的“情”,给予理解同情,却抽断力量。在未来的某个节点,如果孩子面临人生考验,也许就很难蓄力决断。

这样“情”的牵扯是积年累月的,可能来自父母、(外)祖父母的长期怜爱疼惜。

一个日常例子是,孩子走路跌倒,疼爱孩子的长辈往往会说:“都怪这桌角,让宝贝摔痛了”,对第三方的指责与埋怨,代替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、积极鼓励,这就是“情”。

在“情”中浸润长大的孩子,往往像柔弱无力的豆芽菜。大多体弱、矫情、依赖性强,没有直面未知的勇气,易停驻顾盼。

而在“爱”中成长的孩子则会积极阳光、蕴藏能量,当遇到难题,首先思考克服与解决,且轻易不服输。他将乐于探索和求索,对这个世界满怀无畏,这就是“爱的环境”对成长的赐予。

可怜天下父母心,没有哪位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,可是我们往往都不知道自己用的是爱还是情,我们以为的爱有可能恰恰耽误了孩子的一生。

所以,父母学会正确的爱才是对孩子的最大负责任。

可是父母也是曾经的孩子,也是被他们自己的父母用情喂养长大的,内在有很多隐隐的创伤。

爱是你发出的,只有发出爱,你才能感觉到爱。关键点就来了,那就是父母爱孩子,先要疗愈自我。

35天【爱的疗愈】冥想功课,让我们穿越情,来到爱,疗愈爱的匮乏,学会正确的爱,让自己成为爱的本源。

有相爱的父母,才能有有爱的孩子。

通过冥想,我们可以觉察并认知到自己爱错了的地方,看到自己的父母以及整个家族对的爱错误认知,从而纠正爱的航向 。

首      页
心理咨询
心理培训
企业EAP
衍生服务
联系我们
一键拨号 地图导航